您的位置:首页>廊检动态

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案例系列展示之一三河市检察院《第二条》——检察建议助力个人信息保护,为百姓托起稳稳的幸福

时间:2024-05-08  作者:武 丹  新闻来源:三河市检察院  【字号: | |

近日,廊坊市人民检察院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讲述会。此次活动旨在充分展示廊坊检察机关积极能动履职、服务社会大局,深化“检护民生”专项行动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回应社会公众对检察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现将优秀案例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公开展示。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等奖案例——《第二条》,该案例由三河市人民检察院的武丹同志讲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

在智能时代,我们的生活正被“大数据”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无论是导航、网购、点外卖,还是在线支付,技术的参与和信息的共享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泄露和非法利用的风险。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更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我们不得不追问:“谁泄露了个人信息?”

2023年2月,三河市检察院在开展“个人信息保护”专项监督活动中发现,某行政机关在政务信息公开平台上公开的资料中,包含了姓名、公民身份号码、银行卡号等个人隐私信息。检察官凭借丰富的办案经验,认为这可能存在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重大安全隐患。随后的调查发现,全市还有7家行政机关存在类似问题,涉及教育、扶贫、社会救助等多个领域,共计768条个人隐私信息。

在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各行政机关在政务信息收集、公开工作中面临着日益增长和复杂的任务,往往忽视了对个人敏感信息的保护。检察官通过梳理近三年来本院办理的16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犯罪案件,发现犯罪嫌疑人利用互联网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多达133万条,不当公开个人信息和隐私存在严重威胁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重大安全隐患。政务信息公示平台必须杜绝泄露公民个人隐私的“窟窿”,确保政务信息公开不成为侵权公示。

三河市检察院在对上述8家行政机关立案后迅速开展调查工作,检察官办案组深入多个村街公示栏进行现场查看,走访了近百名群众,多次前往相关行政机关调取证据,并就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询问。通过诉前磋商程序,要求各单位立即整改。通过办理上述案件,检察官发现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公民个人信息和隐私泄漏的共性问题:一是提请信息公开的政府机关或派出机构对拟公开政府信息的审查不够严格;二是承担信息公开任务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复核工作不到位;三是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为了有效遏制个人信息泄漏现象,检察官仔细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最终确定某行政机关对全市政务信息公开工作负有推进、指导、监督的职责。针对上述共性问题,三河市检察院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从采取补救措施消除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隐患、建立健全规范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加强人员培训以及加大个人信息保护监督力度等方面落实主体责任,从源头上消除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质量上严把关,效果上求实效,这份检察建议掷地有声!”被建议单位收到检察建议后,立即组织全市行政机关开展座谈,要求第一时间自查整改,并向全市59家行政机关及相关单位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信息规范化处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全市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重点。

一份好的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发出后,其效果如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因此,检察官继续开展“回头看”系列活动。目前,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上所有政务信息公开中涉及的个人信息已做去标识化处理,政务信息公开平台成为了老百姓的“信心”守护者,村街公示栏成为了老百姓的放心栏。

电影《第二十条》中有一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法律的权威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最是寻常烟火气,人民群众的需求就是检察机关努力的方向。政务信息公开,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阳光之下,人民至上。三河市人民检察院聚焦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小切口”,做好社会治理的“大文章”,为人民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 检察微博
  • 检察微信
  • 检察头条号
  • 检察抖音号
  • 通知公告
  • 智能法律咨询
  • 廊坊法治宣教中心